網站頁籤

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No234-公館和林本源

公館和林本源

文/林俊明

壯圍位處蘭陽平原海岸線的中心,因土地草澤遍佈,平坦遼闊無天險可守,引來青壯年圍屯擴展,昔稱「民壯圍堡」。

壯圍位處蘭陽平原海岸線的中心,因土地草澤遍佈,視野平坦遼闊無天險可守,引來青壯年圍屯擴展,昔稱「民壯圍堡」,分為壯一、壯二、壯三、壯四、壯五、壯六等地域,今日則以「壯圍」地名概稱。
壯圍有幾個有趣的老地名,例如「古亭」源自鼓亭笨,是傳統農村儲放米糧的倉庫,「五間」是因為本地早期原有五間古厝得名,壯圍有趣的地名很多,其中最讓外人耳熟能詳的,就屬「公館」。

公館地名溯源
公館,位於壯圍鄉的中心,早期行政劃分為紅葉村,1978年改作復興村;「公館」在地人用鄉音說起來,字尾多了輕聲語助詞,尾聲有「那/ná/」的音,台語翻過來是「公館仔/kong-kuán-á/」。
壯圍公館和台北、苗栗的公館命名同源。「公館」是清領時期地主派人辦理點收稻穀、開立收據的公共事務所,廣稱「公館」。二戰終戰初期,這棟公館古蹟猶在,看過的地方耆老說,這棟公館為了防範土匪盜掠,建築牆體有設置槍孔。
這公館背後的大地主是誰呢?老村長的答案「林本源」,聽來又驚又喜。道光年間,林平侯開始致力於桃園、淡北和宜蘭平原的招佃墾殖,修築三貂嶺段暢通淡蘭古道,其子繼承家業,十八世紀中葉合組林本源商號,攻上台灣首富,自此影響台灣甚鉅,成為林家公號,糖米油鹽茶,產業包山包海。
壯圍為魚米之鄉,林本源設公館於此早有運輸考量,林本源建立租館於頭圍港邊,從頭圍港行船北可達淡基,南接平原中心壯圍,糧收可從鄰近的番社渡船場藉由河運輸出。
根據台灣總督府1904年相關文獻就記載:番社渡船場為宜蘭河兩大船頭之一,各家商船貿易和第一商號開墾,這為宜蘭河下游的開墾,帶來一股新能量。隨著公館的設立,當地移墾住戶愈多,日本政府在公館設立了一所公學校,亦即今日的公館國小。

耆老指出林本源公館舊址就在這附近。二戰終戰初期,這棟公館古蹟猶在,可惜滄海桑田,今已無從現場看出端倪。

壯圍的任督二脈
土地農作無論是蔬菜或是稻米,都仰賴水源的灌溉,古今皆然;金同春圳和充館圳兩條水路的存在,是壯圍土地上的任督二脈。充館圳意義重大,充館圳為充公圳和公館圳合併的結果,公館圳是由林本源出資創建於明治32年(1899),灌溉區域為壯圍鄉,灌溉面積達500甲,充公圳創建於清領時期,灌溉範圍在壯圍美城、古亭一帶。

 金同春圳和充館圳兩條水路的存在,是壯圍土地上的任督二脈。充館圳意義重大,充館圳為充公圳和公館圳合併的結果,公館圳是由林本源出資創建於明治32年(1899),灌溉區域為壯圍鄉,灌溉面積達500甲。

明治40年(1907)兩圳合併,共名為充館圳,引自宜蘭河水,合計灌溉面積720甲。這條以公館命名的水圳,水路遍佈壯圍,改良荒地和沙埔地,顯見林本源家族拓墾地方的企圖心。附帶一說,公館圳現在的水路有部分段落重疊頭圍河路線,百年前的公館圳水路圖為何,耐人尋味。

公館遺址和經重劃後的公館圳的位置圖。從公館遺址另外可以看出和頭圍河蚊仔巷港的距離接近。早期公館相鄰歷代渡頭,番社渡船頭、奇力板渡船頭、蚊仔巷港、東港等等,歷史講求實證,糧收的運輸路線值得再研究。

今日,透過老村長的口述和地圖指認,我們對清領時期公館的位置和公館圳有了認識,只是滄海桑田不見公館遺跡,地名如同時光寶盒,收藏著幾許對阡陌良田和主佃時空的回想。

對林本源公館的位置有些許認識後,回到原址已然過眼雲煙,有幸頭城街上這一棟珍貴的林本源租館,且盼日後能有助於我們參考復原公館的樣貌。

2017年4月1日,公館國小剛歡度百歲校慶,許多沿海長大的壯圍人都是公館國小的校友,這座學校也是壯圍鄉最美的小學之一,校園裡老樹參天,特別有幾棵黑松,在校門口高聳挺拔,還有百年九芎、榕樹、苦楝等珍貴老樹,這些樹木共同見證公館國小的歷史,在多風多雨的壯圍海線,是最珍貴的風景。

延伸閱讀



用LINE傳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