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頁籤

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

No234-宜蘭人的集體焦慮

宜蘭人的集體焦慮

文/孫博萮

幾根突兀的「釘子」,硬生生地插在蘭陽平原上(攝影/孫博萮)

前幾天,一位宜蘭友人憂心忡忡,憂愁宜蘭的執政者,儼然已全然拋棄過去長久累積的核心價值,讓他感到進退維谷、不如歸去。

宜蘭人的集體焦慮,在這多雨濕冷的初冬,更是好發。

有人說,這是因為宜蘭一年換了兩個代理縣長,也有人說,別人不要的,被丟來宜蘭,但筆者認為,這都不是關鍵,如果做得好、核心價值的堅持都到位,換幾個都不生影響。

問題出在哪?那位鬱悶的友人,跟筆者之前觀察的面向,不謀而合。

那就是民進黨在宜蘭執政太久了。久到早已固化成為利益分贓的主體結構。

在宜蘭,多年來保有著「民主聖地」的「尊號」,挾帶著早年「黨外勢力」的民進黨,自1981年當時無黨籍的陳定南第一次當選以來,除了2005年至2009年間4年的「短暫失守」外,已經累積執政逾30年了。

在以「無煙囪工業」、「觀光立縣」的環保招牌下,房產業、飯店業大舉入主蘭陽平原,各種不當開發、過度開發、不必要的交通建設,也都在「拼經濟」的大旗下,不但農田地景與天際線迅速失守,也豪不留情地啃食著宜蘭各風景區、海岸線、山坡地...

隨著時代演進與土地開發的推陳出新,都市計畫裡的樓高限制、容積獎勵、市地重劃、開發許可、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移轉到促參條例,都成為地方政府最有空間上下其手的行政工具;據聞,也有前民代因操盤自辦市地重劃,從軋三點半一夕翻身,甚至與當權者落實「利益共享」。

礁溪的市地重劃區儼然是一個大工地,越來越高的建物,已完全改變了礁溪的面貌(攝影/孫博萮)

尤其在2014年全面執政以後,似乎魔咒般地應驗了那句「完全執政」帶來「完全腐化」。執政久了,哪個當甚麼的誰誰誰都是自家親友鄰居幾等親,多抨擊個幾句,就會被長輩「關心」;要嘛就是有求於人,需要疏通打點,以致吃人嘴軟、拿人手短;再加上一群有著長年累積「革命情感」的「黨外戰將」,即使執政團隊或黨籍民意代表已荒腔走板,未免被人詬奚是「網內互打」,以「守護民主價值」為由,始終小心翼翼呵護政權,對執政黨多所善柔。

至此,走鐘的宜蘭味,在2018年大選剩不到一年的此刻,竟面臨宜蘭縣長候選人難產的窘境,連兩位原本空降要挽救選情的「救援投手」,非但沒有扭轉頹勢,反而讓宜蘭人陷入更嚴重的選擇焦慮,一邊是不想投的中國黨,一邊是投不下去的民進黨,加上宜蘭內新系與非新系的互斥鬥爭,無論哪邊候選人,都讓宜蘭選民天人交戰。

「難道,最後只能含淚投票?!」

難道,為了不讓中國黨復辟,我們就只能這樣任由政黨綁架?只能挑選「比較不爛」的橘子?面對眼前的選項,我們即使期盼能有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來「救贖」,但,總是感覺少了點什麼,方向與路線上似乎終究欠缺貼合宜蘭人的認同,罔論骨子裡還流著「藍色的血液」,就算褪去外衣,在心理上總是無法踏實信賴。

這兩年,宜蘭幾個公私單位辦了幾場以青年為主軸的委員會、學苑、論壇等,以「年輕人,你還願意給宜蘭機會嗎?」為口號溫情喊話,但回到現實面,工作選擇貧乏、毫無起色的低薪、不斷破表攀升的房地物價、接連發生的工安意外、停滯三十年未進行世代交替的政壇,都使宜蘭年輕世代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,連帶致使宜蘭的新生兒,可能在今年底將創下二十年來新低紀錄。

一位返鄉創業的友人在臉書上寫下:「我十分理解公部門想幫助年輕人的好意,但,由『公部門』幫助『年輕人』創業這件事,某種程度上也是『一群不需要創業的人』來幫助『一群沒創過業的人』的行為,這其中有些盲區是不容易被這兩群人所看見的...」

他也犀利地指出:「...或許該去問問這些青年。如果當初有一份好工作,你還會選擇開店創業嗎?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你想要拿著薪水去咖啡店消費,還是苦撐一間咖啡店等客人來消費?這些創業青年的背後,究竟是龐大商機或遠大理想鼓勵著他們逐夢,還是不理想的就業條件與遠景不明的產業政策在催促著他們求生?」的疑問,創造能讓未來世代安居樂業的環境,是宜蘭未來的執政者,最應該認真面對的。 

隨著近年縣府處理公共事務越來越多爭議,宜蘭在地沉寂多時的公民運動竟又再度興盛起來;事實上,宜蘭的選民也莫怪宜蘭政治現況為何淪喪至此,政治人物的路線通常也是因應選民的需求而逐步養成的,宜蘭未來若想繼續保有「民主聖地」的盛名,第一要務除了要請當局者拋開選票、政治獻金考量,來落實依法行政、鞏固宜蘭價值,宜蘭人也該一同思考,希望宜蘭五十年、一百年後留予後世的樣貌,自己的未來,只能自己救。

 
相片下方,是面目全非的礁溪市區,遠方是工業區空污的蔓延氣層(攝影/孫博萮)

延伸閱讀
1.新生兒數下探 宜縣今年恐創新低|自由時報|2017-12-12




用LINE傳送